第214期:《长春理工大学报》

传统文化何去何从


   期次:第214期   作者:程傲   查看:37   


  在解决传统文化何去何从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过节?如果说过节只是为了满足物质需要,或是为了享受那一份空闲,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洋节日被大家所喜爱,而对我国传统节日却热情渐减?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我们习惯了这些新奇和潮流。在盲目抨击青年人崇洋媚外的同时,又不得不冷静自省:是什么让我们的传统节日失去活力?又是什么让洋节日掀起流行之风?
  必须承认,西方节日以其别具一格、开放灵活的庆祝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眼球。大家可以尽情享受节日里的狂野和奔放,从日常繁重的工作和学习中脱离出来。而且,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也的确是传统节日从未有过的,人们对此产生好奇,开始模仿,在这过程中又感受到了一种有别于传统节日的愉悦。于是,“过洋节”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和趋势。
  反观我们的传统节日,中秋、端午,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而逐渐隐退。在大家眼里,传统节日仅仅成为了放假的代名词。人们期待过节不再是渴望感受文化的熏陶,而是为了让劳累的心灵得到片刻的休憩。即使是对中国人最重要的春节,年味也越来越淡。小孩不再跑来跑去放鞭炮、大人不再围着电视话家常,发微信、抢红包、打游戏、水论坛、逛淘宝……虽然电视里还放着热热闹闹的春晚,但又有多少人能抬头认真看一看呢?科技的日新月异让生活变得快捷,思考变得简单,口味变得刁钻,而传统节日,又该如何适应新变化呢?
  我们都清楚,要想让传统节日在今天重新引起大家的关注,仅仅依靠“换汤不换药”的形式创新,或是“削足适履”的内容删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在秉承精神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吸取西方节日的优点,以期能够吸引民众注意力,为我们的传统节日注入新的活力。
  华夏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从古至今,绵延不断,我们应该对民族、对文化有足够的自豪感,更应该对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负责。如果说西洋节日是一位朝气蓬勃的少年,那传统节日就是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她没有说话,就静静地一直看着我们,目光平静柔和却蕴含无限力量和温暖。传统节日与西洋节日应互取所长,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可狂妄自大。传统节日带给我们的除却欢庆喜悦外,更多的是思念和感怀;而西洋节日则能够带给我们激情和活力,让我们可以自由宣泄。
  如何让我们的文化永远走在时代的前沿,依旧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做的是学会思考,保护传统文化不能陷入博物馆式的窠臼。只有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理念被当代人所认可,由内而外的承认其魅力,让其存活在当下人的身心上,才是最稳固的保护。用过西洋节日的热忱去过传统节日,那么我们的情怀也永远不会消失,因为传统有其灵魂,永远不会惧怕考验。生在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寻找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