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期:《长春理工大学报》

帮助聋哑人“开口说话”


   期次:第213期   作者:陈璟   查看:24   


  2015年,一种能够识别手语并将其“翻译”成语音的可穿戴式手语识别手套在长春理工大学实验室诞生,一年多来,经过不断完善改造,日前,它已基本实现即时翻译,使聋哑人可以通过手语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通过语音识别将健全人所说的话语转化为文字,用屏幕显示给聋哑人,实现聋哑人与健听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从外观上看,它跟普通的黑色手套差不多。不过,把这个手套翻过来,你就可以看见,在手套里面装有很多电子元件和线路板,每一个手指指套的位置都有一个又细又长的金属条,它的名字叫做弯曲度传感器,可以准确识别各个手指的弯曲度。”站在实验台旁,长春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大三学生陈宏博一边翻动手套,一边详细介绍该手套的结构及功能。
  “你好,我刚吃完饭,下午一点我们在图书馆门口见面,好吗?”一位接受测试的聋哑人打手语时,手语识别手套的扬声器“说”出了这句话。据研发团队负责人、长春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系大四学生时旭东介绍,为了检验该手套的功能,他们对5位聋哑人做了为期两个月的跟踪测试,并依据反馈结果对手套进行了完善,使该手套从V1.0逐步升级为V4.0版本,逐步趋于完备化。
  “最初测试时,我们发现如果聋哑人刻意放慢手部动作,该手套就能准确完成“翻译”,但聋哑人平时交流时手部动作特别快,手套的识别速度基本跟不上他们的节奏,就会出现错误。于是,我们把采集手部运动轨迹改为了采集动作的趋势,效果很好。”时旭东说,后来,他们又对手套进行了升级,目前,该手套的外观已由最初的线路繁杂发展到看上去与普通手套无异,并且信息识别准确率高达99.5%。
  “听懂手语”,这项看似不可思议的研发,创作灵感竟然是在食堂中诞生的。在长春理工大学食堂,附近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聋哑同学常来用餐。一次,长春理工大学的几名学生看见聋哑同学在食堂窗口和食堂工作人员交流有困难,一位学生当即萌发了制作可穿戴式手语识别手套的想法,并组建了研发团队。就这样,一群热爱电子技术、力求帮助聋哑人“发声”的理工青年为了公益与梦想,在实验室里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研发。
  目前,可穿戴式手语识别手套先后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吉林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不久前,将该手套手部动作识别功能与“上位机”同步,并应用于工业现代化的研发又获得了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特等奖。
  我国有2100多万聋哑人,让聋哑人拥有自己的声音,不仅能为他们自身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还对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能与聋哑人直接交流的产品在市场上尚属空白,具有广阔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