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期:《长春理工大学报》
长春理工大学:第245期:《长春理工大学报》
  •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宗教工作

    摘要: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宗教工作 本报讯 11月9日,应学校邀请,中共长春市委统战部民族宗教处处长蒋鹏飞来校,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暨“同心·大讲堂”活动作辅导报告。报告在东区图书馆报告厅举办,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全校副处级以上干部、各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及全体辅导员到场聆听。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杨光主持。蒋鹏飞以“当前高校宗教工作的形势与任务”为题,对宗教工作的方针政策进行详细解读,介绍了当前世界、国内及长春市宗教工作的基本情况,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科学分析了高校宗教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他结合具体案例,点明做好宗教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对高校宗教工作要把握的要点进行深入讲解,对学校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报告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分析透彻,对提高广大干部的宗教工作能力,切实做好学校民族宗教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杨光要求,各基层党委及有关部门要以此次报告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增强把握政策、落实政策的能力,强化抵御宗教渗透工作的责任落实,推动我校宗教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 《人民日报》官微等多家媒体报道我校电子科技展

    摘要:《人民日报》官微等多家媒体报道我校电子科技展 本报讯 科技进步一小步,人类进步一大步。11月14日,在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举行的“新电感应”电子科技展活动中,一套名为“人体意念控制书本自动翻页系统”的作品受到中国新闻网记者的关注,报道刊发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日报》等主流媒体,共青团中央微博等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纷纷转发,让长春理工大学的名字瞬间火遍朋友圈,其中,《人民日报》官微阅读量突破10万+,中国新闻网相关话题点击量达到6584万。

  • 吉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吴兰来校调研

    摘要:吉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吴兰来校调研 本报讯 11月8日,吉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吴兰一行9人来到我校,听取相关工作汇报。学校领导杨玉新、苏忠民、张宏、杨光、李明勋在东区办公楼315会议室热情接待。吴兰指出,长春理工大学是吉林省龙头院校,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等方面影响广泛,受到国家和省里的高度关注。希望通过此次调研,听取学校呼声,在管理、规定上做“减法”,在服务、支持上做“加法”,进一步提高学校办校自主权,共同推动事业发展。校党委书记杨玉新对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学校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感谢,并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她指出,学校光电、国防特色鲜明,始终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培养人才,在科学研究、产业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为国家作出了应有贡献。希望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高端人才引进、经费扶持等方面对学校提供进一步帮助。校长苏忠民对学校已受益的政策和措施以及现存困难和意见建议进行了系统汇报。他指出,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职称评审权下放、优化调整高校专业技术岗位核定比例、创新高层次人才招聘方式方法、提高高校绩效工资总额计提比例、扩大科研人员绩效奖励范围、开展“吉林智慧人设”建设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使我校受益良多,为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后,希望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可以在支持青年博士后人才、简化高层次人才调入程序、适当增加技师以上工勤岗位临时数额、简化合同制人员保险业务办理程序等方面为学校提供进一步支持与帮助。

  • 我校 13项科研成果获吉林省科学技术奖

    摘要:我校 13项科研成果获吉林省科学技术奖 本报讯 日前,2018年度吉林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公布,我校13项科研成果榜上有名。2018年,以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申报吉林省科学技术奖13项,获奖10项,其中吉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王天枢团队研制的“宽带可调谐多波长光纤激光器”项目荣获吉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底晓强团队研制的“数据容灾系统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吉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林景全团队研制的“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荣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刘智颖团队研制的“仿生光谱识别偏振探测复眼成像系统”项目、石广丰团队研制的“衍射光栅机械刻划工艺与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王菲团队研制的“激光器光束空间性能参数测量技术”项目获得吉林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刘全生团队研制的“白光LED用稀土掺杂荧光粉的合成、性能及机理研究”项目获得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张昊团队研制的“体外快速诊断POCT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韩成团队研制的“基于结构光的三维重建技术、系统及应用”项目、李野团队研制的“基于时空域光学自适应滤波的X射线无损检测装置研究”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此外,我校于洪文老师参与完成的“新型水污染净化石墨烯功能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获得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刘景和老师参与完成的“近红外大尺寸激光晶体材料的技术研发”项目、王春才老师参与完成的“中小金融机构灾备服务云系统及应用示范”项目,我校作为第二完成单位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学校与通化市委党校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摘要:学校与通化市委党校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本报讯 11月3日,在通化市委党校会议室,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党校常务副校长张淑东,通化市委党校副校长杨文珠共同签署《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协议书》,校党委副书记杨光、通化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周敬东一起为“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揭牌,标志着我校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扎实、深入。揭牌仪式由通化市委党校校委委员纪春祥主持。我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走抗联路”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的69名基层党支部书记共同参加。杨光代表学校党委感谢通化市委党校的大力支持。他指出,通化市委党校深入挖掘、充分整合东北抗联红色资源,打造了具有时代内涵和通化特色的党性教育品牌———“重走抗联路”党性教育培训项目,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力。双方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贯彻落实了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建研究、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发展方面相互提供了教学基地和实践平台。周敬东对基地的签约和正式挂牌表示祝贺。他指出,长春理工大学与通化市委党校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是推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有益探索,是加强教师队伍教育培训的务实举措,也是深化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希望以签约为契机,开展深度合作,发挥双方优势,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仪式结束后,为期2天的基层党支部书记党性教育实践活动正式启动。学员们参观了杨靖宇烈士墓、东北抗联纪念馆、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纪念碑并学唱抗联歌曲、朗诵抗联诗歌、重温入党誓词、聆听专题讲座。大家纷纷表示,一定以抗联精神筑牢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做好党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 我校非仿生并联步行机器人参加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摘要:我校非仿生并联步行机器人参加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本报讯 11月14日,由中国商务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举行,来自46个国家及欧盟的49个外国团组参加活动。我校和国家信息中心联合研制的非仿生并联步行机器人参加此次交易会。非仿生并联步行机器人是一种没有前后左右腿的步行机器人,它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步行机器人结构模式,由内外腿并联机构控制系统、传感系统和通用接口等组成,可始终保持机器人机体的水平状态,打造了一种全新的通用步行机器人平台,具有承载能力高、转向灵活、越障能力强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军事侦察、后勤保障、核电维修、紧急救援、家政服务等领域。

  • 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吉林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吉林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报讯 近日,吉林省教育厅、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联合下发《关于公布吉林省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单的通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排名第一的成绩成功入选。本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评选活动从2018年5月开始,经学校申报、资格审核、专家现场考察、集中答辩、网络公示等环节,最终确定包括我校在内的6所省属高校为全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建设。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自2007年成立以来,经过10余年的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理论宣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三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共承担科研项目4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130篇,出版专著10部,报送吉林省教育厅思政课优秀工作案例1项,获评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办工科专业,必须让学生上手”

    摘要:“办工科专业,必须让学生上手” 与冬日长春户外的严寒形成鲜明对比,长春理工大学“理工之星”电子技术科技创新团队(以下简称“理工之星”)的实验室里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百余名学生遍布在80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有的手持电烙铁专注地焊接电路板,有的使用3D打印机制作精心设计好的配件,还有的围在一起调试刚刚做完的电子设备……这股火热的激情,用他们获得的各项成果似乎不难解释:近5年获国际竞赛奖2项、国家级竞赛奖43项,获批国家级创新实验计划项目12项,参加科研课题13项,发表学术论文25篇。今年8月,“理工之星”团队在人民大会堂代表全国50支科技创新团队上台领取了“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奖牌。注重培养动手能力“办工科专业,必须让学生上手。”这是长春理工大学60年办学经验的总结。这所由“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两院院士王大珩先生亲手创办的学校,在王大珩担任第一任校长时期就提出了“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思想。2007年,长春理工大学以大学生电子学会为依托组建了“理工之星”团队。“经过这几年的探索,我们从‘理工之星’的建设中总结出两条行之有效的工科人才课外培养模式:一是新老生之间的传帮带,二是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刘云清说,“指导老师负责宏观把控,团队建设和实验室管理都是学生自己来做,这样既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度,又锻炼了自我管理能力。大一跟学、大二上手操作、大三管理指导,由一名大三学生担任小组组长,带 2至 3名大二学生,大二学生再带 1至 2名大一学生,这就是刘云清所说的“传帮带培养模式”。“大一在学长的指导下学习了很多课内没有涉及的知识,大二大三始终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中。”现在正在电子科技大学读硕士研究生的原“理工之星”团队成员唐鸿说,本科期间的课外动手操作经历让他读研后能够迅速进入科研状态。自觉执行“早八晚十”规定“现在已经大三了,我最大的骄傲是上大学以来没有睡过一次懒觉。”“理工之星”负责人张世政说,“不只是我,我们这个实验室所有同学都是这样的学习状态。”“理工之星”团队有一个严格的“早八晚十”规定,所有成员只要没有课就必须早上8点到实验室,晚上10点才能离开。这项规定不分周六周日和节假日,成员有特殊情况不能来必须请假。“在准备比赛的几个月里,所有的小伙伴为了共同的目标,每天一起做调试、吃外卖、熬夜到凌晨3点,一起在实验室睡折叠床。”已经在校读研的朱德鹏说,“以后很难再和谁有这种共同经历了。一次比赛,一生情谊。”带活全校学生创新氛围“‘理工之星’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实至名归。”校团委副书记梁雪说,“作为一个有着多年实践经验的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理工之星’不仅自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带活了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氛围。”“理工之星”的实验室设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成员却来自学校各个专业,甚至还发生了“文转工”的故事。曾经就读于朝鲜语专业的雷宏发,从小就对电子设计充满兴趣。在得知“理工之星”后,便毫不犹豫地加入其中。“刚刚进入团队的时候,大家都很吃惊,文科学生来做电子技术确实听起来不靠谱。”雷宏发笑道。后来,在实验室指导老师和学长的帮助下,雷宏发参加了学校统一组织的转专业考试,现在他已经是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大三学生。经过不懈努力,雷宏发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东北赛区一等奖。